舌尖上的藤田
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,一方美食享受一方人。勤劳淳朴的藤田人民,在用自己的双手画山画水画家园的同时,不断丰富舌尖上的美食文化,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藤田特色的美食文化,现推出部分名点,以飨读者。
千层糕
千层糕(藤田俗称发糕),是米果中的一个精品。千层糕的特点是,色泽金黄,光滑细腻,食而不糯,既有新鲜稻米的清香,又有红糖的芳香,再加上层层叠叠的方块造型,使人看着就眼馋。
制作方法:将白粳米淘洗干净,用清水浸泡两三个小时,使之充分发胀。在磨米浆前,加入适量的清水,使用石磨将粳米磨成米浆,并在米浆里伴入适量的红糖,用勺子把米浆撒在蒸笼的蒸布上,每加一次米浆,都要把米浆撒均匀,盖上蒸笼盖,用旺火将其蒸熟,然后揭开蒸笼盖加入一勺子,如此反复多次,直至把米浆全部加完蒸熟蒸透为止。
千层糕起锅以后,趁着热乎劲,用刀子划成条状,在条状上再切成斜刀,使之成为方块形状,就可以美美地享用了。
千层糕是藤田每年早稻收割以后,人们为庆祝丰收,也为一饱口福而制作的一种时令小吃。
麻糍
麻糍,也叫糍粑,以白糯米为主要原材料。麻糍的特点是,颜色
通身雪白,沾上黄豆粉以后,呈金黄色,在透出黄豆香的同时,有着浓浓的糯米清香,软软糯糯,香甜可口。
制作方法:白糯米浸泡透以后,用木甑将糯米蒸熟蒸透,成糯米饭,起锅以后,趁热倒入石臼,用棍棒反复打压,直至捣烂成为米糊状。打麻糍既是一种体力活,又是一种技巧活,一捶下去,应用双手的合力,转动棒槌,顺势将棒槌拔出来。麻糍打得越劲道,吃起来就越有嚼劲。
配料是:把炒熟的黄豆磨成粉末,拌入红糖或白糖和少许米粉。开吃了,把麻糍分别做成一个个小团子,沾上调料粉,即可以开吃。
花生菇饼
花生菇饼因其形状像蘑菇而得名。
花生菇饼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为花生米、粳米、食用油等。
煎炸花生菇饼主要程序,大抵分为两个骤步。第一步,准备阶段:将花生米使用80度左右的热水浸泡,使之充分发涨;粳米洗去杂质以后,用清水浸泡个把小时,然后,和着适量的清水,使用石磨将粳米磨成米浆(为使煎炸以后的米浆里有芳香的味道,在磨米浆的同时,可适量加入新鲜的香葱叶和少许大蒜子,一道磨在米浆里)。
第二步,煎炸花生菇饼:使用一种专门用于煎炸花生菇饼的小铁皮勺子,首先,在小勺子里堆满事先预备的花生米,然后,把磨好的米浆淋进小勺子的花生米之中,最后把装有花生米的勺子放入油锅煎炸,待到花生米呈金黄色,就可以起锅。
藤田花生菇饼以其芳香可口、回味无穷的美食,而赢得人们的喜
爱和亲睐。
油圆
油圆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粉,制作油圆的方法也很简单。
第一步,在准备好的糯米粉里,加入事先调好的红糖水,揉压成团状;第二步,做成一个个小团子,并沾上生芝麻粒,放入茶子油或菜子油锅,用文火慢慢煎炸,待团子开始膨胀以后,时不时地用锅铲挤压团子,使之越挤越大,待油圆呈金黄色就可以起锅。
油圆的特点是,形状呈圆形,空心,小孩拳头般大小,色泽金黄透亮、松软,在有嚼劲的同时,还能品出芝麻和糯米的芳香。
薯包
薯包(藤田俗称脚板薯饼),主要原料为薯莨(脚板薯)、米粉。
薯包的制作方法是:将薯莨刮去表皮,用带齿的陶瓷将其磨成细细的薯浆,加入适当的糯米粉,比例是1斤薯莨掺入0.15斤米粉,加入适量的食盐、香葱等作料,搅拌均匀后,拿捏成一个个小团子,放入油锅里煎炸,当薯包煎炸成黄褐色时,即可起锅食用。
藤田薯包清香可口,润滑而不腻,吃在嘴里,回味无穷。
箬叶饼
箬叶饼,主要原材料为糯米粉,为防止糯米粉沾黏箬叶,可以掺入四分之一的早米粉。
将拌有白糖的清水兑入米粉,使之捏压成粉团以后,再分别把馅料做成两寸左右的长条,使用清洗干净的箬叶包裹,包裹成形以后,在箬叶饼中间位置,用稻草拦腰捆绑,放至蒸笼里蒸熟即可食用。
箬叶饼的特点是,有箬叶的清香,又有米粉的芳香,吃起来柔软而不糯。
箬叶饼,还在人们走亲访友当中,充当礼品,随身携带。
作者简介
吴兴明,男,笔名老农,汉族,1954年6月出生,中共党员,吉安市永丰县藤田镇田心村人,永丰县作协会员,吉安市作协会员。热爱文学,业余爱好,喜欢“爬格子”。1972年12月应征入伍,在福州军区某部队服现役。服役期间,就喜欢与文字打交道,曾有作品发表在军内外报刊,1977年3月退伍。回乡后,务农的同时,在藤田镇田心村委会工作了近四十个年头,历任团支部书记、民兵连连长、党支部副书记兼村委会会计等职务,2012年退职。退伍回乡以后,迫于生活的压力,弃笔近三十个年头。2007年间,重新开始写作。十年来,有百余篇文学作品发表于《当代江西》、《乡镇论坛》、《文史博览》、《井冈山报》、《登攀》等报刊杂志。
精彩评论 共 0 条
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~